孩童偏挑食的科學診斷與治療對策 2010-10-04
轉載自【KingNet國家網路醫院】
台灣幼童偏挑食問題普遍存在,為了讓爸媽們徹底了解家中寶貝的飲食行為及偏挑食的成因,並給予適當且有效的照護,中華民國兒童保健協會於今(2)日舉辦「孩童偏挑食問題現況及未來解決策略」研討會,會中首度發佈針對兒童偏挑食的診斷系統(IMFeD Tool),以科學的方式判斷並為偏挑食兒童提供量身訂做的治療之道。
中華民國兒童保健協會理事長李宏昌表示,目前台灣偏挑食兒童比例仍高居不下,從過去問診的案例中發現,高達六成的父母習慣憑藉既有的認知,以進食量或是對食物的喜愛程度來斷定孩童是否有偏挑食問題;而一旦發現孩子有偏挑食的傾向時,多數爸媽往往以強迫性手段導正孩子的飲食行為,而非積極地探究原因,協助孩童解決問題。此外,兒童長期偏挑食亦可能影響其未來的成長與發展,例如,偏挑食孩童,有較高比率會出現身高、體重落後的情況;而衝突性的餵養行為可能造成親子互動關係不良發展,而間接影響孩子學習、人際關係發展。同時在心理方向也容易呈現情緒控制等問題。
另外,孩童的偏挑食行為也會受到父母或照護者的餵養認知或餵養行為的影響。而國際上新發展的孩童偏挑食科學診斷及治療系統,即提供了更互動、科學、客製化的診斷與治療方式,讓爸媽在面臨孩童飲食行為偏差時或是對於孩童進食行為產生懷疑時,可透過專業的評估工具,來瞭解孩童過去的生、心理表現及進食狀況,並由專業小兒科醫師的自身經驗輔以科學診斷系統來判讀形成偏挑食的原因。此套診斷系統目前在全球各國家已逐步推行,台灣也正式導入,並期望透過各方的推廣,能幫助更多有偏挑食孩童困擾的家庭。
新型的診斷系統大致上將幼兒偏挑食問題分為六大類型,分別導因於不同原因,包括:因潛在疾病問題,導致孩童胃口不佳或是進食意願減少;因父母過於期許孩子成長及攝食量而誤認為孩子食慾不佳;因孩子本身氣質就對於食物沒興趣而胃口不好;某些孩子感官知覺較為敏銳,而對於特定食物的口味、溫度、外觀特別敏感,而產生了挑食行為;因為經歷過不愉快的進食經驗,而對食物產生了刻板印象及排斥性;還有一類是因帶養者忽視或不關心態度所導致孩子情緒上的封閉及食慾的偏差。(附件一)
林口長庚兒童醫院兒童胃腸肝膽科 趙舜卿醫師表示,使用孩童偏挑食科學診斷系統的案例中發現,多數父母開始知道以更客觀、科學的方式觀察孩子生理及心理反應並正視其對孩子的餵養態度,進食間的親子互動關係也較之前明顯改善。值得注意的是,孩子所屬餵食困難的類型可能不只一種(例如兼具潛在疾病問題和對食物知覺敏感而選擇性挑食),孩童餵食困難的狀況也會因為時間久了演變成習慣性。因此,面對孩童飲食行為偏差時,父母務必諮詢醫師,釐清其所屬餵食困難的類型,再給予適合的治療建議;在這些治療方針中,首先務需讓家長瞭解自己孩子的特質,認同孩子飲食上的偏差行為,並透過行為改善,來逐步養成良好的用餐習慣,必要時輔以營養補充品的使用,避免營養素攝取不均衡或缺乏的問題,才能達到落實根治兒童偏挑食行為的目的。
附件一、新型的診斷系統診斷出偏挑食寶寶六大類型:
1.潛在疾病問題(Underlying Medical Condition):孩子通常會有潛在疾病警訊訊號,例如:吞嚥困難、生長遲緩、腹瀉…等症狀的出現,反映出孩童的偏挑食或是拒食行為來自於生理上潛在疾病的問題,而導致胃口不佳或是進食意願減少,必需透過適當的器質性疾病治療,才可解決由身體不適所產生的餵食困難。
2.父母過度擔心(Undue Parental Concern):這類型的孩子本身沒有偏挑食的飲食問題,成長也大多不錯。但父母過度期許孩子能成長更好或吃的更多一些,往往產生過度的擔心,並採用強迫性餵養行為,長期下來,反而導致親子衝突性的互動關係。爸媽在衡量孩子偏挑食的傾向時,也應和醫師諮詢了解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營養以及成長狀況的適當預期,避免錯誤認知導致親子關係惡化。
3.胃口有限(Limited Appetite):好奇、固執、易受吸引、不夠專注是這類型孩子的特徵,對「吃」興趣低落導致用餐時容易邊吃邊玩,需耗費長時間餵食。解決這類型的偏挑食行為,爸媽首先必須幫助孩子建立飢餓感和吃東西後的飽足感,來促進孩子的食慾與意願。
4.感官性挑食(Sensory Food Aversion):這類型的孩子表現出來的外在行為主要來自於本身極度敏感的知覺,例如:孩童對特定食物的口味、溫度、顏色、外觀、材質..等而失去嘗試食物的興趣,並且這類型孩童往往有其他知覺特別敏感的狀況產生。改善這類型孩子對於食物的敏感,爸媽可從孩子可以接受的食物開始,以誘導但不要強迫的方式逐步增加孩子嘗試新食物的意願。
5.畏懼進食(Fear of Feeding):部分孩童會因為過去經歷過不愉快的進食經驗,例如:哽咽、或曾經因疾病需進行管灌,而影響其心理對於食物主觀性的印象,增加對某種食物的恐懼及排斥性。爸媽可透過技巧性的教養方式減輕孩子的排斥,例如利用孩子在放鬆或想睡的時候餵食,可以減少孩子對進食的敏感度。
6.忽視(Neglact):這類孩子通常會展現冷漠或疏離的互動關係,主要肇因於帶養者對於照護孩子上的忽視與漠視。也因此,這類型問題較常發生於社經狀況不佳或帶養者本身也有發展上的問題,無法照護自己孩子的家庭中。要改善這類孩子的狀況,最有效的方是就是尋求其他有經驗且熱情的帶養者來照護,如發生有虐童等問題時,轉介社福機構介入。
本文作者【中華民國兒童保健協會】
本文由【KingNet國家網路醫院】提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