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眾多的產科併發症當中,對孕婦與胎兒影響最大的就是「子癲前症」。
子癲前症的發生率約為2%,其中小於34週發生的早發型子癲前症,更是孕婦與胎兒產生併發症最主要的元兇。孕婦若胎盤生長因子濃度較低,無法應付胎兒成長過程所需的大量血液供應,就會導致子宮動脈血管擴張不佳,出現子癲前症相關症狀,嚴重還會危害孕婦與胎兒生命安全。
透過早期子癲前症風險評估:胎盤生長因子(PlGF)、懷孕相關血漿蛋白A(PAPP-A)篩檢,及中晚期子癲前症風險評估:可溶性血管內皮生長因子受體1(sFlt)/胎盤生長因子(PlGF)比值,可以及早預測子癲前症發生,提早進行適當療程。
---------------------------------------------------------------------------------------------------------------------
子癲前症發生原因
子癲前症發生的原因來自於胎盤,胚胎著床後,會使母體產生胎盤生長因子,胎盤生長因子會使滋養層細胞具有侵入子宮蛻膜的能力,引起與母體進行血液交流的螺旋動脈內的內膜平滑肌層退化,讓子宮螺旋動脈擴張,阻力下降,以應付胎兒成長過程所需的大量血液供應;但子癲前症患者的胎盤生長因子濃度較低,因此子宮動脈血管擴張不佳,就引發子癲前症。
懷孕初期因為胎兒的血液供應需求不大,不會產生影響;但隨著懷孕週數增加,血管的管徑大小若相差1倍,所產生的血流量差異卻是高達16倍,高阻抗的血管不足以應付胎兒成長過程所需的大量血液,孕婦的血壓就會上升,以供輸血液給胎兒,也因此發生子癲前症。
---------------------------------------------------------------------------------------------------------------------
早期風險評估-懷孕初期有效預防子癲前症發生
研究顯示,於第一孕期(11-13+6週)抽血檢測胎盤生長因子(PlGF)與懷孕相關蛋白質A(PAPP-A),可以篩檢80%早發型子癲前症,若搭配子宮動脈血流檢查及定期血壓量測,更可以有95%的篩檢率。
血清中PlGF、PAPP-A濃度的降低會導致胎盤生長功能不良,是一個很好預測早發型子癲前症發生的指標。文獻顯示,把治療提早至16週前,可以降低80%以上的早發型子癲前症及子宮內胎兒生長遲滯的機率。
---------------------------------------------------------------------------------------------------------------------
中晚期風險評估-懷孕後期掌握最佳的生產時機
若錯過了子癲前症早期風險評估的時間,可以在懷孕20週之後,利用孕婦血液中sFlt-1/PlGF的比值來判斷胎盤功能不良的程度。若sFlt-1/PlGF比值<85,代表孕婦未來一個月內發生子癲前症或相關併發症機率極低;相反的,若sFlt-1/PlGF比值>85,則建議孕婦依醫師指示做後續治療。
---------------------------------------------------------------------------------------------------------------------
若早期子癲前症風險評估正常,還要做中晚期評估嗎?
若早期子癲前症風險評估是正常,無須再做中晚期風險評估;除非,在孕期中晚期出現高血壓、蛋白尿、水腫或寶寶體重比正常值小超過兩週等情形,請與醫生討論以中晚期風險評估來判斷是否為子癲前症。
---------------------------------------------------------------------------------------------------------------------
若風險評估結果為高危險群,要怎麼處理?
子癲前症會使孕婦產生全身水腫、頭痛、視力模糊、肝功能異常、肺水腫,嚴重甚至會發生中風或影響生命安全;同時,也可能會使寶寶發育遲緩,發生子宮內生長遲滯(IUGR),甚至危害寶寶生命。
因此,若風險評估結果為高危險群,請務必遵照醫師指示,儘速就醫,及早進行治療與預防照護。